“做兰州牛肉面真得很不简单!”体验了兰州牛肉面制作工艺后,来自香港的叶堡琛感叹道,和面要三次加水、九次揉捏,拉面时还讲究推、拉、扯、叠、拽等,可能正因为这样的讲究,兰州牛肉面才誉满天下,成为...非遗。
5日,由两岸四地高校124名青少年组成,为期20天的“文化遗产友好使者丝绸之路研习营”活动正在甘肃进行。学子们走进兰州牛肉面研学研习基地,了解兰州牛肉面历史故事、参观食材仿古厨具、体验制面工艺、品味正宗牛肉面,透过一碗牛肉面交流传统美食文化。
“发源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兰州牛肉面,以其汤清者镜、肉烂者香、面细者长的独特风味和一清、二白、三红、四绿、五黄的制作特点享誉世界。”兰州牛肉面研学研习基地的讲解员向该研习营团员介绍说,历经数个发展阶段,兰州牛肉面不仅是兰州人必不可少的风味小吃,更成为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之一。
期间,该研习营团员们穿戴好厨师帽服,在牛肉面技师的指导下,学习制面。经过和面、饧面、溜条、拉面等一系列操作后,学子们将属于自己的一碗兰州牛肉面下锅。
“今天学到很多。一碗面不仅是吃到嘴里的面条,而且还有传承百余年的技艺,.终凝练为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。”叶堡琛说,希望将.正宗的兰州牛肉面介绍给香港的同学朋友们。
来自澳门旅游学院的大学生虞智轶和小组成员以牛肉面发端,以此分享全国各地的传统面食。从山西的刀削面到香港常吃的“虾子捞面”,还有澳门人喜爱的“竹升面”……学子们从面食起源,从制面技艺聊到儿时回忆、家乡...、面食品牌“年轻化”等话题,深度交流了中华传统美食文化。
虞智轶说,“兰州牛肉面制面体验的过程,让我们不仅关注面是否好吃,而且还认识到制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背后的历史与文化。”她希望有更多类似的研学课程,让年轻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得更近。
“文化遗产友好使者丝绸之路研习营”由教育部港澳与内地大中学校师生交流计划立项支持,兰州大学港澳台办公室、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文化行者研学研习计划共同举办,旨在支持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青年学子走进丝绸之路沿线,参访重要文化遗产地,体验特色民族风情,共促中华文化传承。
“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学习课程是今年研习活动的重点。”据项目领队陈静介绍,除了兰州牛肉面制面体验课程之外,该届研习营还为港澳与内地青年开设了藏医药学习及标本识别、裕固族传统游戏项目比赛、岷县当归种植调研等研学活动。“希望透过西北非遗体验学习课程,让港澳与内地青年对丝绸之路和大西北有更多面的观察和理解。”
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,如有侵权请告知本站删除。
2021-08-09T15:08:49